篳路藍縷70載 | 薩空了與民族出版社
1926年成為《北洋畫報》的特約撰述;1927年,兼任《北京晚報》副刊《霞光畫報》(周刊)編輯;1929年后任《大公報》藝術周刊主編,兼任《世界畫報》主編至1935年;1938年,在香港創辦了香港《立報》;1949年,受民盟中央之命協助胡愈之參加了《光明日報》的創辦工作,是這家著名報紙的創辦人之一。 新中國成立后,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副署長兼新聞總署新聞攝影局局長、出版總署副署長、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、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、全國政協副秘書長,創建國家民委下屬數家單位并主持工作。 1953年,周恩來總理任命他為民族出版社第一任社長。 他就是薩空了。 薩空了(蒙古族) (1907 - 1988) 1949年10月,中央民委成立大會宣告,要用各民族文字翻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三大文件,同時著手開展民族情況研究和民族政策理論研究,這些工作由民委參事室承擔,這就是民族出版社的前身。 此后,中央派出調查組對我國的少數民族進行調研,重新確定各個少數民族的分布情況。民委參事室根據這些調研情況,負責繪制我國的民族分布圖,正是在薩空了與地圖出版社的積極協調下,這份民族分布圖順利出版。 這一時期,創立民族出版社的建議屢次被提出,但都未能成行。直到1952年,國內外社會情況相對穩定,經濟狀況也有所發展,創立民族出版社的事項被提上日程。當時在民委參事室任職的龐寶光回憶起這個創建過程,是這樣說的:“我感到非常震驚,從建社動議的正式提出,層層上報和批復,到多次會商、擬定方案,最后到上報備案,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,這是何等的速度!從這里我進一步感受到黨和國家對創建民族出版機構的關懷和重視?!?/span> 民族出版社的籌建工作是在參事室的基礎上進行的。具體做法是撤銷參事室,將其承擔的調查研究職能及科研人員合并到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,然后改進編譯出版方面的工作,使其符合專業出版社的建制和需要。這項工作包括將參事室的蒙古文、藏文、維吾爾文哈薩克文三個翻譯組改建成蒙古文、藏文、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四個編譯室(1954年增加了朝文室);原編輯組改建成漢文編輯室;原資料組和圖書館改建為圖書資料室;原負責《人民畫報》副冊編輯工作的畫刊組保留,繼續副冊的編輯出版工作;同時著手總編室、出版部和行政處的組建。 中央批準建立民族出版社不久,周總理便任命薩空了為第一任社長。 1953年1月15日,在北京椅子胡同的原中央民委參事室所在地,所有留下的人都自己搬著椅子來到東跨院的一個大房子里,民族出版社的成立大會就在這里舉行。當時在畫刊組的林國志回憶說:“那天是第一次見到薩空了。對于當時二十多歲,剛參加工作的我們這幫小年輕來說,那是個大人物。解放前是知名的辦報人,現在是出版總署副署長。見他的心情,不亞于那些去朝圣的人?!?/span> 北京椅子胡同 民族出版社成立地 成立大會很簡單,沒有重要官員參加,全部是“自己人”。大家圍坐在屋子里,薩空了站在前面,宣讀了中央成立民族出版社的通知以及建立出版社的宗旨。在林國志的回憶中:“他講話從來不坐著,都是走來走去的,也不用講稿。我們特別喜歡聽他講話。他的眼界很高,對局勢看得很清楚,我們這些天天關在屋子里的人,聽他講話特別長見識?!?/span> 周總理、董必武、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同意成立民族出版社的批示 在成立民族出版社的動議中,有一份當時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發給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的文件:“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供應少數民族宣教讀物,過去會由該會參事室編印了一些少數民族文字的政治理論書籍,但隨著新中國文化的發展,少數民族出版物需要量迅速增加,原有非專業的編輯機構已不能擔負此種任務。經該會與我署數度會商,決定建立‘民族出版社’,俾今后整個少數民族的出版工作有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?!?/span> 民族出版社建社的當年,出版物品種就已達140多種,超過了參事室時期所出圖書品種數的總和?!吨袊滤沽稚睢芬粫诔霭娈斈昃桶l行到38個國家,在當時是不可小覷的成績。 周恩來總理題寫的社名 參事室時期出版的書刊皆為本室編譯,印好后全部贈送。出版社成立后就面臨稿酬問題。民族出版社是一個虧損機構,完全靠國家撥款來經營,薩空了在開門辦社之初就說:“我們出書越多,虧損越大,就說明我們工作得越好?!?當時出版社的書刊大部分是從漢文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出版,如果按漢文出版的稿酬辦法來計算,國家撥款的絕大部分都要用于支付著作和翻譯稿費。1953年3月,薩空了向出版總署和民委提交了報告,建議:“凡從漢文編著的圖書和從外文譯成漢文的圖書,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時,目前對漢文編著者和翻譯者免付著作權報酬?!边@個報告很快得到相關部門的批準,隨后通報到各大出版機構,成為全國各民族出版機構稿酬制度的一個準則。后來制定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》,對這個問題做了進一步明確規定:漢文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在國內出版發行,可以不經著作人許可,不向其支付報酬。有了這個辦法,使得有限的資金能夠出版更多的圖書,迅速推動了民族出版事業的發展。 薩空了社長在民族出版社成立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 (1954) 1954年,薩空了在一次社務會議上提到:“選題工作仍由漢文編輯室協助各編譯室制定選題計劃,初步提出選題書目,事前各編譯室應根據各室所提要求提出初步選題書目,再與各室商定,提出選題內容范圍及字數要求。漢編室根據各室所提要求提出初步選題書目,再與各室商定,然后交總編室綜合整理出初步審查意見,報請領導審核?!?/span> 在一次逛故宮的時候,漢編室主任梁甌弟發現了清王朝18世紀用蒙古文、藏文、維吾爾文、滿文、漢文五種文字編寫的辭書《五體清文鑒》,回來會同幾個編輯室的主任向薩空了建議影印出版?!肮蕦m中僅存上、中、下三本,是特別珍貴的藏品,內容又很復雜,不是一般人能決定得了的?!睋媽毠饣貞?,當時薩空了直接請示了周總理,得到了總理的批示。同時,故宮屬文化部管轄范圍,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正是薩空了的岳父鄭振鐸?!皼]有薩空了,這件事是辦不成的?!饼媽毠庹f道。圖書出版后,獲得了萊比錫國際圖書博覽會裝幀金獎,這是新中國出版史上的第一個國際金獎。薩空了曾說:“我們做了一件清朝皇帝都沒做到的事情?!?/span> 1954年,原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《人民畫報》民文副刊???,改版為《民族畫報》,以漢文、蒙古文、藏文、維吾爾文、朝鮮文出版。1957年,《民族團結》雜志創刊,通過多種文字與圖片形式,介紹黨的民族政策、民族工作情況,以及各民族文化。這樣就形成了圖書、雜志和畫報多樣式出版格局。無論是創辦初期,還是“文化大革命”后《民族畫報》和《民族團結》復刊,這幾部分的工作一直由薩空了負責。畫報的每一篇稿件他都會看,甚至標點都會改正。薩共旗回憶當時父親的工作狀態:“他每天下班,回家吃完飯,就又出去工作,或者到書房改稿子。連夜送來的稿件,他第二天就改完了?!?/span> 蘇聯代表團訪問我社 薩空了社長介紹圖書 (1957) “從50年代起,畫報社每年在春節前后,趁記者都在北京的時候召開全體業務人員參加的采編會議,薩社長只要沒什么特別重要的會議,每請必到?!碑敃r郝純一是從新華社調到《民族畫報》的,“薩社長在會上給大家講國際、國內形勢,講黨的路線、方針、政策,講少數民族方面的情況及宣傳報道中應注意的問題。他常說:‘畫報的報道,不管選擇的是什么題目,采取的是什么形式,哪怕是繞三十六個彎,但說來說去終究還是不能離開為人民、為社會主義服務。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,正因為如此,國家創辦了《民族畫報》。在世界上,除了中國,還沒有哪個國家專門為少數民族辦一個畫報。因此你們的任務是光榮的,責任是重大的’”。 薩空了的思路一直是清晰的,他的指令也一向是準確的?!八_社長交代給我們的任務,會解釋得非常清楚、明確,讓我們一下就明白要怎么做。他沒有架子,常常帶著微笑,心平氣和地講話,但是要求是非常嚴格的?!碑敃r還是青年人的林國志覺得,每次與薩空了的接觸都受益匪淺,“被他訓一頓都覺得舒舒服服的” 。 薩空了在任民族出版社社長的十年時間里,多次吸納優秀的人才到民族出版社,比如著名的木刻畫家薩一佛,《五體清文鑒》的封面就是由他設計的;曾任新華社記者的郝純一,被薩空了挖到出版社接手《民族畫報》,后來成為《民族畫報》社社長。在民族出版社初創及發展時期,薩空了非常重視補充翻譯出版人才,為出版社初期圖書出版質量做了最大保障。 薩空了社長向參加全國民族出版工作會議的代表們 介紹我社書籍出版情況 (1958) 對于青年人的成長,薩空了非常重視?!爱斈晡覀儼滋焐习?,晚上就去社里組織的夜校學習,整天混在一起,感情特別好?!睅讉€當時的年輕人現在的老先生回憶起當時的事情,還是很快樂。薩空了經常囑咐:“出版社的編制不妨稍大一些,現在國家正處在建設時期,各方面都需要人,我們多吸收一些青年來,經過培養和翻譯實踐的鍛煉,成熟后可留社工作,也可以支援地方?!背霭嫔绲母刹縼碜愿髅褡宓貐^,在出版社服務一個階段后,絕大多數又陸續回到本民族地區,成為民族地區建設的重要力量。 薩空了一貫認為:一個出版社只靠少數幾個人關起門來辦,是不會辦好的,一定要打開大門,依靠廣大社會力量,群策群力去搞,堅持群眾路線?!俺霭婀ぷ鞯幕A是選題,要深入群眾之中,了解群眾的想法,根據他們的需要,決定所要編譯出版的書籍。選題制定后,要對著譯者進行排隊,聘請那些最適宜于對某個選題進行編輯或者翻譯的同志去進行。同時還要盡可能地請一些專家審書,一些書評家評書,不斷提高出版物的質量?!痹谒_空了領導下工作多年的龐寶光這樣總結薩空了的思想,而這套方法,仍然適用于我們今天的出版行業。 薩空了社長和李鴻范副總編輯研究工作 薩空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,同時兼任民族出版社和人民美術出版社(以下簡稱“人美社”)社長。他在人美社專門成立連環畫編輯室,匯集了當時最有名氣的畫家,將一些經典著作改編成連環畫。說到動因,薩空了自己做出解釋:“建設社會主義中國,不能忘記十億人口,其中八億是農民,更要切記我國版圖內多半數是民族地區,文字難識或無文字,造成文盲比重特大。圖文兼貌的連環畫有助于人民的知識化。即便不識字,也能看懂個大概,如果再有識字的人從旁邊教教,還可以起到掃盲的作用,識字的人拿來看圖,也可以通過美術感染力受到教育,可謂一舉多得?!?/span> 人美社的很多優秀連環畫由薩空了帶到民族出版社翻譯出版,但是在當時的印刷條件下,不僅費時,印制費用還要比一般圖書高很多。為了節約成本,薩空了提出了一個讓人贊嘆的解決方法:民族出版社將所要翻譯出版的人美社圖書的印數告訴人美社,請人美社在印刷時實行圖、文分別制版印刷的辦法,將民族出版社所需的圖一并印出,然后再由兩社分別套印漢文和少數民族文字出版。僅此一項,每年為民族出版社節省不少費用。薩空了經常說:“我有兩只手(兩社社長),一只手賺錢(人美社),一只手賠錢(民族出版社),我要把這只手賠的錢,由那只賺錢的手補回來?!?/span> 1961年,周總理在北京親切接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。 (右二為薩空了,后排左一為德林,后排左二為李鴻范) 1961年,在《毛澤東選集》第四卷民族文字版翻譯過程中,翻譯人員提出一些重大問題。文化部和中央民委聯合召開了座談會,胡愈之和薩空了分別代表兩個系統召集。來北京參加會議的有黨中央、國務院和科學院相關部門的領導,也有著名的語言學家,同時《毛澤東選集》俄、英、法、西、日五種外文版和各民族文字版的負責人也參加了座談會。這次會議無論在政治上,還是學術上,都是非常權威的。在半年時間里,共召開了9次會議。薩空了在總結會上對達成共識的一些問題進行了闡述,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:關于翻譯原則一直存在著爭論,有“直譯” “意譯” “信、達、雅”等主張,現在達成共識,翻譯原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“忠實與群眾化相結合”。也就是說,翻譯過來的文字不僅要使讀者能夠看得懂,而且要讓他們能像原著文字的讀者一樣,心領神會,受到感染和教育。這個原則不僅成為翻譯工作者追求的目標,也成為出版家努力的方向。
文字作者 |? 王墨馥 (民族出版社策劃部) 原文標題《薩空了:出版家與民族事業踐行者》刊發于《光明日報》(2013年10月10日 第13版) 圖片素材 | 民族出版社